我艹,今天听了一个破三观的玩法!
居然只需要对方一张银行卡,就能把对方送到监狱,这实在是太疯狂了!
现代社会的黑暗面真是让人不寒而栗。
这种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?
#Web3陷阱 #全民反诈 #银行卡冻结
第一步:町上你的一张卡,陷害游戏就此开始
整个陷害流程的第一步,就是选定目标。
但你可能想不到,他们要的不是对方的身份信息,不是手机号,不是住址,而是——一张银行卡。
这类项目在黑灰产圈子里早已不是秘密,甚至是明码标价。
他们的广告语赤裸裸地写着:“你出钱,我帮你把仇家送进监狱。”
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,只需提供对方的一张银行卡,陷害程序就可以正式启动。
是的你没听错,这在黑产圈里,早已被包装成“专业服务”——明码标价、按单执行,仇家下单,黑金收网,直通牢狱。
为什么只需要银行卡?
因为在整个事件中,这张卡就是一切罪证的核心,一旦银行卡涉及“黑金”流动,就能让持卡人被认定为涉案嫌疑人。
第二步:伪装交易,转入非法资金
接下来,他们会启动一个精心设计的“洗钱陷害”流程。
客户通过境外聊天软件联系电诈团伙或是“料方中介”——这些人手中掌握大量诈骗所得的“黑金”。
然后,他们会将一笔非法资金打入目标银行卡。
这笔钱的来源一般是电诈或冒充公检法等诈骗手段骗来的,属于典型的“高危转账”,在金融反洗钱系统中属于一级预警资金。
一旦资金流入目标卡,公安机关的侦查系统会立即捕捉到这条异常交易,随后锁定这张卡并展开调查。
因为公安追查黑金的逻辑就是——顺着资金流,找下家收款人。
而当这张卡出现在黑金链条上,卡主就自动成为“第一犯罪嫌疑人”。
第三步:侦查介入, 司法程序启动
当公安机关锁定目标后,司法程序就会迅速启动。
由于涉及黑金案件普遍属于重大经济犯罪,公安机关的处理态度往往是:宁可错抓,也绝不放过。
这意味着哪怕你根本不知道卡上为什么进了这笔钱,只要说不出个清楚,极可能会被刑事拘留。
典型流程如下:
1 冻结账户,防止资金转移;
2 调取交易记录、通讯记录、监控数据;
3 上门调查或直接传唤,询问资金来源;
4 一旦解释不清楚,甚至可能刑事拘留。
而此时,你最常听到自己的辩解是:“我不知道是谁打的钱,我根本不认识这些人。”
但对执法人员来说,最直观的证据就是资金流,而你就是那唯一的收款账户。
没有其他线索时,账户持有人就是“铁证”。
更严重的是,一些案件由于社会影响大、资金数额高、来源恶劣,公安在立案初期往往采取强制措施优先于证据链分析的策略。
也就是说,你先进去,等结果再说。
而你口中的“我不知道”“我没参与”……在司法流程中是最无力的辩解。
第四步:连环陷害,让目标彻底入狱
如果你够“幸运”,侥幸被取保候审,但黑产团伙可不会就此罢手。
他们知道你已经被标记为“涉诈嫌疑人”,于是趁你还在观察期内,再次向你的同一张卡,或你名下其他卡,打入第二笔黑金。
这一步,是整场布局里最狠的一击。
因为根据警方判断逻辑:
如果你第一次“误收”还能说成是意外,那第二次就几乎等同于“惯犯作案”,更别说你正在取保观察期。
此时的你,不再是“疑似被骗”,而是:
明知自己账户风险仍继续收款;
与黑金资金存在多次交集;
极可能被认定为“有组织洗钱链条中的一环”。
最终结果往往是:
再次拘捕;
检察机关批捕通过;
法院审判;
定罪入狱。
而这整个流程,幕后买凶者早已抽身离开,可能连个IP地址都查不到。
现实远比你想象的严厉。
在重大电诈、跨境洗钱等案件中,警方执行的常常是“高压线政策”,就是“宁可错抓,不可放过”。
原因也很简单:涉案资金动得太快,不及时冻结追查,很可能被转移到境外或虚拟账户中。
他们会优先锁定账户,再去溯源解释,这种“先拘后清”的流程,在你身上可能意味着数月的羁押等待。
留言
發佈留言